第821章 孩子的战略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1345 字 5天前

当一个孩子不再是家庭唯一的“关注对象”,他便面临一个问题:原本属于我的爱,开始稀释了。

在这种情境下,孩子的行为选择将更像是一种“博弈策略”。他们会观察父母对不同孩子的反应,进而选择自己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例如:

? 如果姐姐特别温柔听话,总被夸奖,那么弟弟可能选择“调皮捣蛋”的路线,以凸显自己“不同的存在感”;

? 如果哥哥特别聪明,学习成绩好,妹妹可能会选择“会撒娇、会卖萌”,从情感维度赢得父母的关注;

? 如果某个孩子身体不好,总被照顾,另一个孩子可能会选择“自立、独立”来换取认可,尽管内心可能渴望被照顾。

3.2 家庭结构如何塑造性格分化

阿德勒就曾详细研究“出生顺序”对性格的影响。他认为:

? 长子通常被赋予责任感,倾向于维护规则;

? 次子或中间子常常竞争性强、寻求突破;

? 老幺通常依赖性高、创意多;

? 独生子则可能既有优越感也易感孤独。

这些模式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孩子根据“如何能最大化获得父母关注和爱”所发展出来的行为模板。

因此,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确实是在进行一种爱的博弈式决策:衡量兄弟姐妹的性格、父母的偏好、自己的能力,然后制定自己的“人格战略”。

?

四、行为的背后不是“坏”,而是“活下去”

你提到:“哭闹不是不会控制情绪,而是在观察后得出的最优选择。” 这点极为关键。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某些行为看作“坏毛病”或“性格问题”,但其实那些是孩子无意识发出的生存信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哭闹,是在说“我需要你”;

? 发脾气,是在说“我害怕你不在乎我”;

? 讨好,是在说“我想留住你”;

? 沉默,是在说“我累了,不想再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