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1章 孩子的战略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1345 字 6天前

理解这一点,不仅有助于我们减少对儿童行为的错误归因,更有助于父母、老师、社会给予孩子正确的回应——让他们不必用“偏差行为”去换取“生存意义”。

?

五、现实启示:用“无条件的爱”终结爱的战斗

5.1 成人世界的爱常常是“条件性的”

许多父母并非有意伤害孩子,但他们常常不自觉地设定了爱的条件:

? “你成绩好,我才高兴”;

? “你听话,我才愿意亲你”;

? “你像弟弟那样,我才夸你”……

这些信息会让孩子得出一个核心结论:“我必须改变自己,才能被爱。”

5.2 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安全感养育”

当孩子意识到:

? 无论成功失败,我都被爱;

? 无论好坏表现,我都有价值;

? 不需要讨好、不需要对抗,我也可以拥有归属……

他才可能从“战斗型人格”转变为“成长型人格”。

在此基础上,孩子的行为方式就不是为了生存而伪装,而是出于内在兴趣和真诚表达。

?

六、结语:孩子的行为,不是他是什么样的人,而是他认为这样做才有爱

你提出的这个观点,其实不仅适用于儿童,也适用于成人世界。

许多成年人之所以性格内向、过度讨好、愤怒易激、回避人群……这些都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学到的“被爱的策略”。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种方式:“如何被爱”。

但若从小就能明白:爱不必争,爱无需换,爱是因你存在而给的,那我们才能真正自由地选择人生,而不是用余生修补童年留下的伤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