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下定决心!

第247章 下定决心!

“说完了庙堂,再说说你们襄阳吧。”

说完这句话,朱权忽然变了一个口音,叽里呱啦说了起来。杨溥眼前一亮,这正是他们当地的口音,很纯正的味道。

朱权开始说起了襄阳的特产,以及农桑、水利等情况,杨溥在一旁默默听着,遇到见解不同的地方,也会给予反驳。

两人说话的速度越来越快,一旁的方孝孺紧皱着眉,他听不懂方言,只觉得两人的形象,愈发的高大起来。

半晌后,杨溥抿了抿嘴,看向朱权的目光中,充满了高山仰止。

看眼前这位侍卫,比自己的年龄大不了多少,学问竟然如此深厚?

“对了,如今新政在苏州推行的差不多了,江浙地带,乃是鱼米之乡,可是也滋生出大量为非作歹的士绅,你可有什么办法限制他们?”

“最好能让这些只图享乐的士绅,真正为大明做出贡献!”

听到这个问题,杨溥低下了头,开始认真思索了起来。

他不敢贸然回答,偶尔抬起头看了朱权一眼,随即又皱起了眉头,就当朱权快没有耐心时,杨溥终于鼓足了勇气,说起了自己的见解。

“欲使国家富裕,途径无非两端,一则节流,二则开源。节流者,在于精简朝廷用度,削减不必要之开支,杜绝奢靡浪费之风;开源者,则需广开财路,发掘新的财富来源。”

朱权顿时乐了,饶有兴致的问道:“说说这开源之事。”

杨溥深呼一口气,郑重的说道:“古有汉武帝时期,朝廷挥师抗击匈奴。打了四十余年,民生凋敝、国家困苦,百姓生不如死……”

“而到了汉宣帝时期,大汉依然与匈奴作战,看似战事耗费巨大,实则不然。大汉拓展了疆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商贸往来日益繁荣。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得以远销西域乃至更远之地,而西域的奇珍异宝、特产香料也流入中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充盈了国库,国家愈发富裕。”

杨溥稍作停顿,目光坚定地继续道:“由此可见,我大明若想让士绅们为国家效力,亦可从开疆拓土着手。掠夺异族资源,以充实我大明民生。”

“引导士绅参与其中,朝廷负责打仗,士绅负责开发资源,开垦田地,让他们去追逐利益……只要他们有利可图,自然就不会把目光局限于国内百姓身上。”

“若是我大明战败呢?!”

杨溥不屑的说道:“如今我大明兵强马壮,人口约有四千万之数。只要选拔良才,制定好战略,全无战败的可能。”

朱权哈哈大笑了起来,脸上露出赞赏之色。

这杨溥的观点,与自己简直不谋而合啊!

简单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不让士绅盯着国内百姓压榨了,大明周边的国家,资源非常充沛,田地非常多,南边有一年三熟的良好沃土,东南有个岛屿,方圆数百万公里,资源数不胜数……

让士绅们对外国感兴趣,让他们去压榨其他国家。

这个做法,非常类似于大秦的军功制。关内没有太多田地,就鼓励勋贵、士绅、百姓去掠夺,去攻陷六国。

只有你能够开疆拓土,立下多大的功劳,大秦就给你多少荣耀,没有上限。

于是将士们奋勇争先,上下一心,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消灭了六国。

杨溥给出的办法,便是重启丝绸之路,加强与波斯、蒙古的通商,借此笼络国外的财富。

朱权觉得,与其辛辛苦苦的做生意,哪有抢劫来的更快呢?

两人商谈了约莫大半个时辰,杨溥低着头,从书房中退出,方孝孺走在他前面,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

杨溥看了看四周,见并无旁人,便凑近方孝孺,低声说道:“方大人,今日与您那侍卫交谈,发觉他虽身着侍卫服饰,可谈吐不凡,见解深刻,实乃有大才之人。”

方孝孺听着杨溥的话,先是微微一怔,随即不禁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回廊间回荡。

他伸手轻轻拍了拍杨溥的肩膀,眼中带着一丝狡黠与欣慰:“杨溥啊,你眼光倒是敏锐,你觉得他是谁呢?”

杨溥一愣,迟疑问道:“难道是方大人的学生吗?”

方孝孺摇了摇头,笑容中带着几分神秘:“非也,实不相瞒,那位并非我的侍卫,而是当今圣上,是他考教你的学问。”

杨溥的眼睛瞬间瞪大,脸上满是惊愕之色。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反应过来,脸上露出懊恼,说道:“方大人,您为何不早些告知于我?我……我在陛下面前,多有冒犯,胡乱说了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