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目光如刀,锋利而冷酷,直直地盯着意欢,仿佛要将她看穿一般。他的眼中,讽刺之意毫不掩饰,仿佛在说:“舒妃,你竟敢如此大胆,妄图干涉朝政吗?”
“舒妃,你难道不知道后宫不得干政吗?”皇帝的声音虽然不高,但却如同雷鸣般在意欢的耳边炸响。那声音中,蕴含着无尽的威严和不容置疑的力量,让人不寒而栗。
意欢闻言,心中猛地一颤。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片好心,竟会被皇帝如此误解。她想要解释,却发现自己此刻任何的话语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皇帝并未给她解释的机会,而是继续说道:“这些民间艺人,谁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万一其中混进了刺客,后果不堪设想!你舒妃叶赫那拉氏一族活够了?”皇帝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意欢深深的不满和担忧。他担心,这些民间艺人中,会隐藏着对皇朝不利的因素,而意欢的提议,无疑是在玩火自焚。
意欢跪在地上,心中充满了惶恐和不安。她深知,皇帝的话并非空穴来风,后宫之中,确实有着严格的规矩,嫔妃不得干政,更不得擅自做主。而她这次的提议,无疑是触犯了皇帝的底线。
她低下头,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皇上,臣妾……臣妾只是希望皇上能够心情愉悦,并未想到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更未曾想过会有刺客混入宫中。臣妾知错了,请皇上责罚。”
皇帝看着意欢,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深知,意欢并非有心为之,只是出于一片好心。但后宫之中,规矩就是规矩,不能轻易破坏。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舒妃,你身为后宫嫔妃,应当恪守本分,不得妄议朝政,更不得擅自做主。这次念在你一片好心的份上,朕就从轻处罚。但你要记住,后宫之中,人心难测,你若是不小心,便会成为别人的棋子。”
意欢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感激之情。她知道,皇帝这次对她已经是从轻发落了。她磕了一个头,声音中带着一丝坚定:“多谢皇上开恩,臣妾一定铭记在心,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皇帝看着意欢,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芒。他转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景色,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烦躁。他知道自己近日来心情不佳,对意欢也有些过分苛责了。但他身为皇帝,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破坏后宫的规矩。
意欢缓缓站起身,心中虽然委屈,但也知道这是自己必须承受的后果。她走出御书房,迎着刺骨的寒风,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坚定。她知道,自己必须更加谨慎行事,才能在后宫这片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立足。而这次的事件,也将成为她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让她更加明白后宫的险恶和复杂。
就在这压抑氛围达到顶峰,仿佛整个宫殿都被一股沉重的压力笼罩之时,一封来自北海别院的信如同一道破晓的曙光,穿过层层宫墙,送到了皇帝的手中。
这封信是皇贵妃馨澜所写,信笺上的字迹娟秀而端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皇帝的深深牵挂和无尽宽慰。皇帝缓缓展开信纸,每一个字都如同馨澜温柔的低语,在他耳畔轻轻诉说。
随着阅读的深入,皇帝眼中的戾气渐渐消散,就像被一阵春风吹散的阴霾。那紧锁的眉头也开始有了松动,原本紧绷的面部线条逐渐柔和下来。
读完信后,皇帝沉默了片刻,然后毅然决定前往北海别院,去见一见他思念已久的馨澜和他们的孩子。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后宫。皇后在得知皇帝要去北海别院后,表面上依然维持着端庄的仪态,但心中却如打翻了五味瓶一般,各种滋味涌上心头。她当然知道皇帝对馨澜的宠爱从未消减,即使自己身为皇后,也无法与之相比。
而意欢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更是五味杂陈。她一方面为皇帝能在这压抑的氛围中有片刻的舒缓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又隐隐有些失落。毕竟,她对皇帝的感情也是真挚而深沉的。
皇帝的銮驾浩浩荡荡地驶向北海别院,一路上,他的心情复杂又急切。到达别院后,馨澜带着永瑚和璟清前来迎接。当看到龙凤胎那可爱的模样,皇帝心中的坚冰瞬间融化。他将永瑚和璟清抱在怀里,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馨澜温柔地看着皇帝,轻声安慰着他。
此后,皇帝时常留在北海别院,他的脾气也渐渐变得温和起来。紫禁城的压抑氛围也随之慢慢消散,朝堂上又恢复了往日的议政声,后宫中也重新有了欢声笑语。而这一场因分离而起的风波,也在亲情与爱意的温暖下,悄然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