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政治野心?政治抱负?

治水在当时饱受洪水肆虐的人类族群中就是一件超级大功,以其为晋升之阶,绝对给力。

公天下禅让制选择君主的最大准则是才能和品德。

品德大多数时候还要靠外人的评价,原本还不太好弄,但有大功于人族就是大才,顺带也有点大德的意思。

在为民治水的基础上“三过家门而不入”,自然也是大德。

昔日的风流恩爱抵不上“家天下”的巨大诱惑,政治家的野心(君主的雄心?)牺牲了“候人”的痴情。

禹大概以将来传位于皋陶为交易,得到了儿子---这个从石头(望夫石)缝儿里蹦出来的启(这个传说肯定是假的,但也反应了禹帝在权力传承上的精心布局和策略)。

显然,禹联合皋陶做了篡夺帝位这样的大逆,严重违背礼制,在古代圣人眼里,两人当然不能称呼为君子。

没说错,大禹很有可能是篡位的,一些史料里有禹逼舜退位的情节(例,《淮南子》)。

治水成功后,禹的声望如日中天,加上皋陶和东夷的扶助,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发动政变,篡夺了舜的帝位。

并把舜流放到苍梧之野,舜最终孤寂死去。

禹篡位除了政治抱负,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父亲鲧。

鲧曾奉尧帝的命令去治水,但是因为筑堤堵水,九年都没有治好,被舜帝杀死在羽山。

禹的治水,可以说子承父业。

既然父子都是奉命治水,那就是舜帝的臣子。

而臣子最后却以非禅让的方式登上了帝位(禹逼舜退位),那实质上就是逆臣篡位,自然会被古代圣人看低,不认可是君子。

禹报了杀父大仇,自己当了帝王,也是夏朝的第一任君主。

很巧合,禹刚一准备开启帝位世袭家天下,就有启来继位,真的实行了家天下。

说的比较简单,但实际上有些复杂。

原本禹帝有意传位于皋陶(篡位伙伴?),但皋陶比禹帝死的早。

后来,诸侯推荐伯益为大禹的接班人。

因为伯益协助大禹成功治水,并教会了老百姓很多知识(例,凿井技术发明者就是伯益),于人族有大功,可为王。

顺带一提。

联邦社会提升公民权限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社会贡献,即,有功于人族(这是才能方面,品德有信用点体系给予制约)。

然而,大禹不想传位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