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国事沧桑

“在那个女人不断地蛊惑和煽动下。我们的楚王不再满足于现状,他开始渴望更多的征服与扩张,想要让楚国的疆域无限延伸。可楚王不知道的事,这将给楚国未来埋下未来的危机与灾难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太子说道:“ 刘公公能否再说详细一点?”

刘公公说道:“我们的楚王啊,已不再满足于往昔的和平与稳定,而是妄图以大国霸主的姿态傲视群雄。他时常以调解小国纠纷为借口,肆意插手他国内政,干涉别国事务。对于那些原本归顺于楚国的小国,他更是变着法子,以各种名目向他们索取钱财、物资、兵马、子女、牛羊等等,大家都不胜其烦。就这样,楚国的敌人越来越多,而朋友却越来越少……”

说到此处,刘公公的声音愈发低沉,仿佛被一股无形的重担压着,难以喘息。他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目光中满是无奈与痛心。他是在为楚国的未来担忧,也为周边那些无辜受难的小国感到悲哀。

稍后他又接着说道:“而对于那些不愿屈从、敢于反抗的部落,楚王则更是毫不留情,直接派兵武力讨伐。这一系列行径,使楚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日益紧张,许多曾经的盟友如今都反目成仇,彼此间的信任与友好早已荡然无存。”

“这些无休止的劳役与战争,像一把无形的巨钳,紧紧扼住了楚国的咽喉。打仗出兵,哪一样不需要大量的钱财作为支撑?而这些沉重的负担,最终也都转嫁到了将士和百姓们的头上。将士们浴血奋战,死后却连抚恤金都得不到保障,将士们家人的生活也因此陷入困顿。同时,百姓们为了支持这场无休止的战争,也背负着沉重的赋税,生活苦不堪言。”

“唉,总之,如今的楚国,大概就是这副模样了。”刘公公说完,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呷了一口杯中的茶。

王后也轻叹一声,语气中也蕴含着深深的无奈与感慨,她缓缓说道:“天作孽,犹可违。但人若作孽,那便是自取灭亡,再也无法挽回了啊。”

一旁的太子莫听了,则紧握着拳头,眼神中闪烁着愤怒与痛惜,他低声呢喃道:“父王啊,父王,您怎能如此糊涂呢?您和母后几十年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心血,难道就要这样付诸东流,化为乌有了吗?”

刘公公苦笑着对王后说道:“王后娘娘啊,说实话,我在京城的真地是看不下去了,就想早点离开那里,来找您和太子爷,如今终于见到了,我的心才觉得舒服些。”

将军问道:“刘公公,难道满朝的文武 就没有人去劝谏楚王吗?”

刘公公说道:“将军啊,说实话,有,但不多啊。如今朝堂上的官员大部分都是那个女人提拔起来的,他们自然和那个女人沆瀣一气。他们对楚王永远是赞美之词,让楚王每天自我感觉良好。有些大臣,例如太子爷的老师,子初先生,他就敢仗义执言,痛责时政,可是楚王哪里听地进去呢?至于老臣我,也想劝谏楚王啊,可我人微言轻,谁又能听我的呢?别说是劝楚王了,如今就连见他一面都难如登天。其实啊,不光是老臣,就连那些曾经立过大功的文臣武将,他们以前想见楚王,非常容易,通报一声就可以了,可是如今想见上一面也是难于上青天。”

太子气愤地说道:“父王怎么可以这样?”

刘公公叹气道:“太子爷,这也不能全怪楚王,如今他身边的人几乎都换成了那个女人的人,外面有个风吹草动,消息首先报到女人那里,然后再由那个女人报给楚王,那个女人为了讨楚王高兴,自然只是报喜不报忧。那些想劝谏的人,刚奏上折子,就被那个女人拦截下来,楚王根本就不知道啊。”

“这次好不容易有机会出来,见到了王后娘娘和太子,老臣我真地是打心底里高兴。老臣我也不想再回京城了,就留下来伺候王后娘娘和太子爷,这比在京城里呆着要强多了。至少,这心里头是舒坦的,不用再看、再听那些让人揪心的事儿。”

王后点点头,轻声说道:“刘公公,谢谢你告诉我们这么多。我们母子俩能见到你,也一样地感到高兴。你的心情,本宫也能够理解。然而,即便如此,本宫认为你最好还是随传旨官一同回京城去。”

刘公公听罢,心中一惊,连忙问道:“怎么?王后娘娘,莫非您也嫌弃老臣年岁大了,不中用了吗?”

王后微微一笑,轻声说道:“刘公公,你误会了。并非是本宫嫌你年老。从个人感情开始,本宫和太子爷何尝不希望你能留下来呢?但是本宫之所以让你回去,是有另外的打算和安排。”

刘公公闻言,心中一动,连忙恭敬地回应道:“哦?王后娘娘,您有何吩咐?请尽管告知老臣,咱家定当竭尽全力,即使现在让我粉身碎骨,老臣也愿意。”

王后笑了,说道:“本宫不要你的粉身碎骨,还要你好好活着,继续做莫儿的老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