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
这个地方讲到正行,正行当中先讲观想正报。前面讲到心理的准备,厌离三界的色身,好乐净土的法性生身;第二个、你要生起一个度众生的心,而求生净土。
这以下讲到正行,你这个时候要怎么缘呢?要缘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功德怎么缘呢?或者缘法身,我们讲实相念佛,你思维阿弥陀佛的心是我空、法空的,我的心也是我空、法空的,所以自他不二,这个是缘法身,这个是实相念佛。能念所念性空寂,这个就是思维法身。
报身,前面是理观,这个等是应化身,这两个都是事相上的观察,观想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或者是观察应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总而言之,观察色身的两个重点:第一个金色,第二个光明。
所以观想念佛,第一个是他的身相,第二个是身相所释放出来的光明。比如说八万四千相,这相有种种的好,重点就是你观这个相好,一定要有光明相出来。
这个是讲观想阿弥陀佛的正报庄严,我们再看依报:
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观经》十六观等。常行念佛三昧。
这个是观想依报庄严。
正报观察以后,观察依报,观察这个净土。经典上说:生处的庄严,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或者住处宫殿的庄严,这个经典上讲很多。那这个地方讲常行念佛三昧,早期的念佛是定心念佛,当然这个标准是高了一点。这个地方讲到正行,就是观想极乐世界正报、依报的庄严,这以下讲助行:
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前面是直接跟弥陀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是透过回向,间接的感应道交,修行布施、持戒的善法,这是当做佛号的眷属。
蕅益大师做一个譬喻说:念佛如果是一艘顺风的船,你的布施、持戒就是船上的桨。你这艘顺风的船已经很快了,再加上这个桨的推动,就跑得更快了。布施、持戒当然不是净土的正行,但是你用回向,它也变成一种感应的力量,这个就是欣愿门也。
这个地方,我们把早期的修行作一个总结。
净土法门,不管是定心念佛、散心念佛都好,总而言之,临终的一心不乱是最终的目标,这个谁也不敢否定。不管说你这个人平常修得多好,只要临终颠倒,你就完蛋了,只要这个人临终的时候昏睡,就完蛋了。所有念佛人的特色,就是到临终的时候,心里是非常清楚的,他的色身可以败坏、可以病痛,但是那个明了的心一定要很清楚──正念分明。
这个正念分明有两种相貌:第一个、他的心是真实的,他心中缘真实的功德,一种出世的道心、成佛的心、救度众生的心。如果你临终的时候缘的是虚妄的心,还在打妄想──世间的名利、成败得失,那你以这个虚妄的心,你怎么念佛都没有用的。
我们知道,感应道交的第一个就是真实的心,这是判定的标准。你临终的时候看这个人讲话,如果还讲一些颠颠倒倒的话,那这个人是不可能往生的,因为他活在虚妄当中。阿弥陀佛的功德是真实的,你活在虚妄当中,真实跟虚妄是没有办法感应的,你要培养一种真实的心出来。
第二个、你要培养一个坚定的心,就是无间心、无后心,这当然是行门。前面主要是一种经论的观想、解门上的观想。这个无间心、无后心,就是靠平常三业的加行──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名、意业的观想,身口意的加行,培养一个无间心、无后心。
这个无间心、无后心,慧天老法师说:你先锁定一百零八声。他说:临终的十念,我们把它乘以十倍,为了安全起见乘以十倍,差不多一百声,还多八声,一百零八声。就是你平常训练自己,专注的念一百零八声,这一百零八声当中没有妄想,无间念、无后念。
所以你这个念佛,我觉得两个重点:第一个培养真实的心,你现在还活在虚妄的心、还在贪恋三界,那是不可能感应道交的;第二个培养坚定的心:一个是解门,一个是行门。
这个就是智者大师从种种的经论当中,摘录出的修行法要。好,我们《净土十疑论》就讲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
我回答几个问题。
问:弟子喜欢静坐,也归心弥陀,常常念佛一段时间,心就渐渐的寂静下来,心中只有弥陀佛,其它妄想都不生,但是在寂静的时候,弟子发现,连提起佛号的念头也不生。这个时候,是应该安住在寂静当中,还是提起佛号?
答:你说呢?你安住在寂静,你的因缘是成就禅定;你提起佛号,是感应道交。
诸位要知道,净土法门是他力法门。他力法门不是说阿弥陀佛主动来感应你,没有这回事情的。我们光听到感应道交,就知道这不是单方面的事情,一个大悲心是能应,我们的信、愿、持名是能感。诸位从缘起的角度想想,你安住在寂静,你跟谁感应道交呢?你跟你的真如本性感应道交,那这不是自力法门吗?
你今天打坐,你的目标很重要,你到底为什么打坐?你如果是为了成就禅定,那你就把这个佛号当成摄心的方便而已,你的重点不是要去启动蕴藏在佛号内心深处的这个无量光、无量寿,你只是把这个佛号当作摄心的方便。你把佛号当作摄心的方便,你的心寂静了,这个佛号已经完成阶段性的任务,把它舍掉,正常。
你念阿弥陀佛的重点,不是要成就禅定,而是成就往生,那你把佛号舍掉,你就完了。有一个古德讲到念佛要四不:第一个不求神通,第二个不求禅定,第三个不求开悟,第四个我忘掉了。
不求神通──你求神通,那你这个念佛就是心外求法了。
那为什么不求禅定呢?你求禅定,你就跟这位法师写的一样,你在寂静的时候就把佛号舍掉了,你为了成就禅定嘛。没有错,你在寂静的时候提佛号,会对你的心产生干扰,问题是你的目标在哪里?所以他讲不求禅定很有道理。
他不求开悟,你求开悟的话,你念佛的时候就参念佛是谁,你重点不是在启动弥陀的功德,而是在参念佛是谁,所以他也不求开悟。
就是说,一切法是因缘生,看你今天念佛,你的目标是在哪里,就由目标决定你的方法。如果你的目标是要跟弥陀感应道交,而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一定要提佛号;否则,你就不是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了。
我刚刚讲过,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你心中没有提起佛号,阿弥陀佛绝对不会主动跟你感应道交的,不可能,他做不到。
我们下一堂课《念佛圆通章》就会讲到,感应道交,你要忆念他,他也要忆念你,我释放一个磁场,你也要释放一个磁场,两个才能够感应。一个人释放磁场,对方根本不释放磁场,这就没有办法感应,下一堂课就会讲得很清楚,这不是单方面。
所以提不提佛号,就看你为什么念佛、你的动机在哪里?
问:别教的佛跟圆教的佛差别在哪里?
答:断惑不同,别教的佛在断十二品无明,圆教的佛断四十二品,最大的差别在这里。
问:法师末学有一个问题没办法圆通,现在写出来请法师示教。学尼学戒,明白一些重戒的情况。但是有的戒,比如说四独戒很难做到不犯,因为因缘很难具足。自学戒律以来,很多事情本来想主动去做,现在怕犯到而不敢去做。有人讥笑太执着,大乘经典在顿教法门当中,都说一切法当体即空,我们持戒是处处不空的。如何把第一义谛跟持戒结合起来?
答:我认为空观跟持戒是完全不冲突的,我认为不冲突。
诸位知道空观在破什么吗?
空观不能破因缘法,它是破你心中的执着,你把空观来破因缘法,那你就破错了。空观是你心中有很多的妄想,你观察它是生灭的,不随妄转,这是空观所破的。持戒,是在因缘当中,你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是在依他起当中抉择是非。这个抉择是非跟破遍计执,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我不认为修空观跟持戒有冲突,我不认为。
当然,你有时候为了持戒,你会趋于保守,就是这件事情我本来想做,但是可能会犯到四独戒,所以我放弃了。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我同意你的选择,初学者本来就应该保守。
我刚刚讲过,趋吉避凶,刚开始不要想要趋吉,一个人不要刚开始就想要贪功德,一开始先远离过失。这是一个杯子,这个杯子的殊胜来自于它没有破洞,所以它这个水可以装得很满;如果这个杯子有破洞,这个水装得再满也没有用,所以我们刚开始要先求无漏。
我发觉刚出家的人跟出家很久很久的人的心态是一样的,刚出家的人会偏向减少过失,像我们这出家很老的,呵呵,我现在的想法也是减少过失。先把这个正念保……就是说,一个人到晚年的时候,他会趋于保守,很多事情他宁可不做。我们的杯子不要要求把它装得很满,但是我要求这个杯子不要漏,我觉得这个想法是对的,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对。你装了很多水,你一天到晚在漏失,你也得不偿失,所以我觉得让杯子先不漏这件事情很重要。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观无量寿佛经》跟《观经》是不是就是《十六观经》?
答:对,这三部经是完全一样的,因为《观经》有十六个观,所以又称《十六观经》。
我们《净土十疑论》的课就上到这里,下一堂课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们前面的《阿弥陀经》《净土十疑论》,其实是偏重在理论的教授;整个实际的修行,下一堂课才是重点。这《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属于《楞严经》的一部分,《楞严经》是一个总相,开出来有二十五个法门、二十五圆通,《念佛圆通章》是其中一个法门。所以从这个地方你会知道,它离不开《楞严经》。
所以我们下面两堂课讨论的主题:第一个是讲《楞严经》的首楞严王三昧是怎么禅修的;第二个是讲《念佛圆通章》的念佛三昧:一个是禅观的,一个是念佛的,这两个怎么把它融通起来?我们下一堂课的主题,就是首楞严王三昧跟念佛三昧之间相互的运作。
好,我们这一堂课就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回向。
──《净土十疑论》导读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