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三年增长期

因为长三角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所以江浙沪三角洲的投资热潮涌动。这里是一片热土,吸引了来自山东的纺织业资本,两广、浙江的丝织业资本,还有艾氏铁厂这样的私营重工业资本。在其他地方工业阵痛的时候,这里还能高速增长,企业家比谁都更清楚哪里能赚钱,哪里的回报率最高。

阵痛期一年后才结束,因为此时的工业化还没完全重塑国家形态,大多数工人并不是无产者,在乡村都有社会关系,城里套路深还能回农村,家永远都在祠堂的方向。

刘勇强担心的农民工讨薪问题没有出现,让他长长松了口气。

熬过建宁十二年,一切都开始重新恢复,高速增长再次出现,新的工厂开始建设。

政府现在财政阔绰,怕的只是花钱太多,而不是没钱。美国人的500亿美元赔款陆续到账,砸在铁路上,砸在运河上,砸在桥梁上。

横向铁路修的都差不多了,纵向铁路才刚刚开始,纵贯山西的同蒲铁路,入川的宝成铁路,广汉铁路都开始施工。现在大汉要在大清土地上修铁路,要哪条给哪条,洋人也不太争了,因为争到最后,这个国家一旦统一,根本无法保证资产安全。虽然日法俄三国干涉成功了,可却默认了大清已经是大汉的势力范围。英国虽然对此有些忧虑,为了安抚英国,大汉继续承认英国在长江的特殊利益,并保证以后即便统一全国,长江也会继续对英国开放。

取得英国谅解,才能在长江上修建铁路大桥。李鸿章修建的津浦铁路只到南京对岸的江浦,要靠渡轮过江才能跟去上海的沪宁线接上,不是李鸿章不想修长江大桥,也不是没有技术,而是英国人不让,担心影响长江航运,孱弱的清政府不敢得罪英国,大汉却有足够的实力。保证大桥不会影响航运后,英国人也表示了谅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大桥确实不会影响航运,因为刘勇强未雨绸缪,要求至少到武汉要满足五万吨巨轮的通行,所以每座桥都修的很高。这让主持造桥的詹天佑十分不解,哪有什么五万吨的轮船啊?只能根据可能会有的五万吨巨轮,测算一个吃水深度,加上高高的烟筒后,得出通行高度,然后再加一定的余量,算出丰水期距水面70米就足够了,结果皇帝定了个标准,统统100米高度,平白增加了许多成本。

詹天佑现在可是桥梁大师,在云贵高原上修建的桥梁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全世界流行的造桥技术全都掌握了。当然他没有发明任何一种技术,工程师的能力是综合运用,而不是搞发明创造。

他现在心态爆棚,什么桥梁、隧道,就没他搞不了的工程。于是一口气接了南京、武汉和杭州钱塘江上的三座大桥工程,忙的脚不沾地,还好他年轻。

当开始修桥的时候,江浦除了一段码头外,还是一片荒滩,等修了三年修好大桥之后,已经是一片工厂。那些开工厂的可真懂,知道这座桥一通,地面就值钱了。江浦的地可没南京那么贵,现在立马值钱起来,现在在想买这么多地,就得翻个几倍。对面官府也不笨,大汉派去了大量领事,其实都能当半个地方官的家。这些大汉的灵石,可不是以前的进士,那都是学贯中西的新进士。想当官不上个高中根本考不上,因为科举他考数理化你受得了。考进士这条路之外,就是考大学,都说各省的国立大学相当于以前的翰林院,大学毕业可以推荐进官府,按进士待遇,因此每年的科举和高考,真是热闹非凡。詹天佑偷偷做过一份考卷,他发现他都考不上。

这些新进士出身或者大学毕业的领事可精着呢,所谓精英治国,皇帝用科举,以往把人才都捞干净了,做生意的未必就比当官的精。所以领事们操作下,大清官府早把地屯了起来,慢慢放出来,等到大桥修通,据说造桥的款子都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