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参战的契机

磕磕绊绊,俄国彻底完成动员,战场上出现了400万俄军。英国人也完成了对加拿大、澳新部队的训练,本土在女王离世的悲情情绪下,盎格鲁撒克逊人民族情绪爆发,青年踊跃参军,组建起百万大军。此时英军兵力达到了350万人,本土100万志愿兵,殖民地100万志愿兵,印度100万土兵,加上战前的50多万现役部队,兵力上跟俄军的差距抹平,装备上则有绝对优势,火力是俄军的3倍以上,其他补给更让让俄国人流泪,别说打仗了,就是和平时期在家里也不可能每天都有英式下午茶,咖啡还管够。

在得到奥斯曼、希腊盟友的支援下,英国在巴尔干的兵力甚至超过俄军,于是发起了规模宏大的反击战。依然参考了武毅总结的那些战术,战壕、堡垒用于防守,集中重兵,在火炮的掩护下发动强攻。

这种方式非常吃士兵的训练水平,对步炮协同的要求极高。幸好英国有一支职业化军队,这五十万尖刀此时压倒了俄军的义务兵,不断突破俄军防线。俄军终于从伊斯坦布尔撤退了,退到亚得里亚堡一线,这次该英国人攻坚了。

也就是俄军这种相对粗狂的军队,才在一战水平的战术下,有这样大规模的退却,相对精细的德军和法军,整个一战过程中的推进速度都是以百米为单位的。往往一年过去,前进的距离只有几十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年是英国反攻的一年,上半年将俄军击退到亚得里亚堡一线后,英军注意到俄国战线拉的过长的漏洞,依靠制海权优势,在下半年登陆了克里米亚半岛。这是一个俄国必救的位置,不为占领这里,只为进一步拉长俄军战线。

俄国人却是没有办法不应战,继续增派兵力,大量没有任何经验的新兵被招入伍。

此时俄国已经非常吃力,但沙皇判断英国也不好受。因为英国人的外交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了难以想象的范围,连瑞典都游说过了,许诺让瑞典战后收回芬兰。结果瑞典不想参与欧洲大战,拿破仑战争后,这个国家就彻底放弃了对大陆的野心。

英国还大力游说西班牙参战,毕竟作为地中海国家,俄国进入地中海,对西班牙理论上也有威胁。

似乎谁只要在多一个盟友,再多十个师,谁就能赢得胜利。

赢了全赢,输了难以想象。双方都投入重注,俄国先后动员500万人,伤亡超过百万,英国动员兵力稍少,伤亡一点不少。这么大的代价,如果没有足够的收益,双方都无法接受。谁都不知道该怎么结束战争,那就只能坚持下去。

随着英国持续在克里米亚增兵,俄国各条战线上都开始吃力。已经全面转入防御,可当前线士兵饥一顿饱一顿,炮弹、子弹都跟不上的时候,战败是早晚的事情。

物资上,俄国很难,英国也不轻松。相比俄国的义务兵役制,英国的战争成本更高。已经开始大量在上海、纽约市场上抛售英国人持有的债券,筹集到的资金英国政府通过英镑兑换,将这些筹措到的美元和汉两货币在两国市场上变现成武器装备,大量进口美国钢铁和大汉军火。

大英帝国都开始砸锅卖铁,谈判桌上却寸步不让,如果不能一战将俄国彻底赶出爱琴海和地中海,之前所有的投入就都打了水漂。除此之外,任何轻微的领土变动,对大英帝国来说都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