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已经拉拢了所有能拉拢的盟友,可惜只有一个葡萄牙愿意跟随,只是葡萄牙人口太少,能提供的部队只有一个师。
俄国当然也希望拉拢盟友,可他在欧洲就只有一个盟友法国,法国一旦入场,德国也跟着下场,还不如不让法国参战。法国不参战,德国也不敢参战。欧洲朋友无法参战,还有谁此时可能帮到俄国?
英俄双方的目光同时看向了一个国家:伊朗。
此时统治伊朗的恺加王朝已经快行将就木的,相比奥斯曼帝国这个西亚病夫,其实大清帝国跟伊朗的恺加王朝或许才能相提并论。伊朗此时跟大清一样,签了自己都数不清的卖国条约,因为敢签卖国条约,伊朗前国王纳赛尔在本国骂名不断,在国外很受欢迎。
这家伙从1848年起,一直执政了将近五十年。纳赛尔也想改革,老实说,对这种行将就木的王朝来说,有一个能长期稳定大局的强人,来一剂猛药进行改革是唯一的机会。可惜的是伊朗卷在英俄争霸的夹缝中,曾经伊朗将采矿、修铁路和建工厂的权力一股脑卖给了英国的路透集团,但俄国反对,给了英国人一笔赔偿了解,接着俄国人也想来挖矿、修铁路,此时英国反对。结果是几十年过去了,伊朗一寸铁路也没修成。十年前俄国还跟伊朗签订了一个十年内禁止在伊朗国内建造铁路的条约,刚刚到期就爆发了战争。
在英俄夹缝中唯一能操作的是发展依附性的经济形态,伊朗全国大面积种植烟草,经济化作物取得了不少收益,可倒霉催的世纪末开始连年天灾,闹起了饥荒。国王还将烟草专卖卖给了英国人,结果引起全国范围的反抗活动。大量烟草商人组成的利益集团联合对政府不满的革命者,在纳赛尔继位五十周年庆典前将他刺杀。
继任者穆扎法尔·丁·沙赫继位,他的权威无法跟先王比,国家话语权开始落入宗教界人士手中。
英俄在伊朗划分了势力范围,英占南部,俄占北部,中间留给伊朗人做缓冲区。此次英俄大战,双方最后开始拉拢伊朗。都给予了巨大的好处,伊朗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得到巨大利益,至于这些利益能不能真正拿到手,伊朗人根本不信。
所以任谁忽悠,伊朗也不下场。只要伊朗同意俄军通过伊朗,就能轻易攻占波斯湾,可伊朗不敢得罪英国。只要站在英国一边,就能得到大量援助,没准饥荒就能顶过去,但伊朗也不敢得罪俄国。
最终的结果是,俄国无视伊朗的主权,在伊朗西北跟英国、奥斯曼打的你来我往,伊朗却神奇的保持了中立,中东大清没跑了。
双方拉拢伊朗失败后,开始在伊朗国土上大打出手,严重影响了伊朗经济,恰逢天灾,大饥荒造成的农民起义不断,比日俄时期的东北还不如。
此时形势开始朝俄国一边偏移,因为他们渐渐解决了财政问题,法国提供了紧急贷款,法国不可能看着这个唯一的盟友崩,根据条约他有义务参战,但法国参战的后果无法预料,这让俄国非常恼火,不惜以废除法俄同盟相威胁。法国最后做出了选择,给予俄国巨额财政贷款,瞬间扭转了俄国濒于破产的财政状况。
俄国的劣势被弥补,在陆地上他们就拥有碾压英国的力量,为了避免战败,英国向盟友发出求援。
此时大汉觉得参战的时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