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的情况再次引发欧洲讨论,大汉帝国一再声称,对这里没有野心。
这是真的,刘勇强不打算趟高加索或者巴尔干的浑水,是英国一下强烈要求下,他派遣了大量蒙古地区的军屯官员,帮助克里米亚鞑靼人建立基于畜牧业的生产体系。
他出人,出知识,英国人出钱。
克里米亚半岛上的气候和水草相当不错,非常适合牧业发展,不然克里米亚汗国不可能建在这个地方。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的游牧作业竟然也能养活十几万牧民。游牧不能说不好,只是效率太低。
将传统游牧转型为精细化牧场,在技术上几乎没什么难度,所要做的就是投入罢了。靠游牧很难建立起高效的管理,因为人都无法清点清楚,今天人在这里放牧,明天可能连帐篷带牛羊都找不到影了。蒙古人采取了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从万户一层层分封下去,通过管人来达到管理,但依然很不现代。
必须把人固定住,所以只能搞家庭牧场制。一座座牧场建立起来,这需要投入。好在为了保护克里米亚这个战略支点,英国舍得花钱。他们或许有别的意图,比如引入大汉用来帮他们制衡陆权强国。可大汉对于陆路不相通,铁路不相连的地方不感兴趣,跨岛作业,这是人家海洋民族的习惯。当初在对马海峡选择基地的时候,海军的意见是朝鲜的釜山,而不是对马岛,因为岛屿天然不利于后勤。可英国在奥斯曼附近占了很多岛屿,比如塞浦路斯,却没有在岸上租借一个港口。海洋民族天然感觉岛屿更安全,愿意花费更多代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禁不住英国人一再的外交请求,也觉得帮助英国稳定克里米亚局势,有助于稳固这个同盟。大汉对英汉同盟的追求,更多是压制美国,所以不希望英国一次次卷入欧洲的争端中。刘勇强最后答应派出大量官员帮忙,但只出人,英国人出经费。数以千计的屯长级别的基层官员,往往比几个专家顾问更有用,他们可以手把手的教鞑靼人如何搞定居牧业。
过程当然不会太顺利,因为要移风易俗啊。英国人扶持的克里米亚汗国也不是铁板一块的势力,上层的克里米亚大汗是支持的,因为他知道这样一杠子插到底,让每个牧民得到草场,对他这个大汗有好处。从此牧民就不是一级一级掌握在那些封建头领手中,而是可以被他这个大汗直接征召起来。
中层不服从的,有克里米亚大汗配合,英军镇压起来不要太容易。于是很快就在英国巨资投入下,每家每户都修建了固定的牛棚、马棚,圈养羊群,引入绵羊,奶牛等良种。区区十几万户,十几万棚圈英国人还是建得起的,至少比在南非修建6000公里壕沟省钱多了。
短短一年时间,经历过阵痛后的鞑靼人生产活动就彻底改变,从游牧散养,变成围栏圈养。每家每户都分到了几千上万亩的山坡、草地,原来的各级领主变成官员。生产关系的改变,带来了社会体制的改变。英国商人将大量畜牧产品收走,送来各种生活用品,绝大多数牧民的生活都得到改善,因此小闹不断,但大局始终稳定。
整整一年时间,奥斯曼帝国都毫无作为,不断镇压亚美尼亚人起义和库尔德人骚动。他的盟友按兵不动,一时间不敢同时得罪俄国和英国,因为人家背后是英汉同盟和法俄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