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克里米亚汗国

德国人只能不断的进行外交周旋,俄国人表示只是想收回历史区域,绝不会跨过高加索山脉,甚至都不图谋格鲁吉亚,大汉表示不会在克里米亚半岛驻军,也不会干涉欧洲事务。这些都在德国容忍范围之内,或者说还不值得为了这些边边角角为奥斯曼帝国拼命。如果是冲击伊斯坦布尔,那可能就另当别论了。别说冲击这种重镇,但凡英国和大汉试图靠近巴格达大铁路,德国都有可能下场。

一年后,大汉军事顾问撤退了大半,留下的主要是一些生产专家。手把手教学,这是大汉帝国摸索出来的经验。

别看这一套牧民军屯加生产管理,这都是科学,不是一拍脑门想象的。是大汉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摸索出来的经验。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屯田历史中国古已有之,军屯跟根植于乡村的团练性质上是一样的。而对牧民的团练,其实是满清摸索出来的,如果不是黑龙江将军特普钦把赫哲人编成团练,谁能想到还能把团练制度引入渔猎民族。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经验,恰恰就是大汉掌握而英国没有掌握的,靠这一套,大汉连印第安人都编成了军屯。管他什么民族,什么信仰,刘大汗都能给他上户口。然后将军事制度融入他们的生产体系中,又牢固,又可靠,又有战斗力,因为现在每个牧民,都是在保护他们自己的土地,财产,就算对土地概念很模糊,牛羊牲口总是看得到的。

克里米亚汗国经过这么以改革,怎么看怎么不现代,但就是好使。大汉一声令下,几万骑兵就拿起武器。除了少数城市阶层外,整个地区都成了这样的军事化区域。

为此英国花了1000万英镑,比布尔战争的花费少多了,效果却大多了。在布尔人身上花了至少2亿英镑,得到的是几十万仇视英国的帝国臣民,在克里米亚花了1000万英镑,得到的是5万以上忠诚的克里米亚骑兵。

大汉能做到这些而英国做不到,不是英国人管理世界的能力不如大汉,而是各有所长,设计一套全新的体系,去包容古老的国家文化,这一点英国人做的就很出色。比如将英式制度套在了印度头上,日后离开后印度人也能适应,在香港沿用大清律例一直到70年代,谁敢说香港不现代。

但世界太大,太复杂了,即便英国已经做了两三百年霸主,可对世界来说还是太年轻,积累的经验还是太肤浅,无法面面俱到。

还有一个原因,大英帝国还不够大,还不够帝国。他才统治了多少民族,才管理过多少种文化形态,这点上真未必比得上大汉,甚至大清在某些领域都比英国做得好,比如对游牧民族的管理上。

克里米亚汗国的农牧业改革,为英国在黑海建立了一个牢固的支点,俄国人在要回来是太难了。

英国利益暂时得到满足,搞事情的热情开始下降,这一地区开始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