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登堡坚定的支持奥匈镇压了匈牙利革命后,斯拉夫地区的反抗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镇压完起义后,老皇帝弗朗茨仿佛完成了使命,闭上了眼睛。奥匈新皇帝正是那位斐迪南大公,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明君主。
战争中,他作为军事统帅没什么出色表现,他的军队不支持他出色。镇压完各地的起义之后,他突然发现,他有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实现以前各种无法实现的主张的条件。
费迪南皇帝以前想做的是继续沿着奥匈帝国君主共和国的道路,增加斯拉夫、波西米亚这样的国家,从而让国内更多民族享受权利。
之前最大的障碍正是为自己争取到了权利的匈牙利,匈牙利人得到权利之后,比奥地利人对权利看的更重。匈牙利的一切改革都无法通过。匈牙利人绝不愿意跟匈牙利内部的其他民族分享权利。
而之前在奥匈帝国的奥地利控制部分,已经完成了州联邦化,每个州都建立了议会,这些在匈牙利境内完全无法实行。统治匈牙利议会的马扎尔势力坚决拒绝分拆匈牙利。
在匈牙利议院中,有453名议员,除了40名克罗地亚议员的固定席位,其余的413席中有405席是匈牙利人,5席是罗马尼亚人,3席是斯洛伐克人,但是罗马尼亚人和斯洛伐克人的人口总数分别占到16.1%和10.6%。
现在匈牙利的马扎尔民族势力被革命摧毁了,费迪南皇帝立刻在军队的协助下,在匈牙利建立了各个州议会,完成了联邦化。给予了匈牙利境内的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民族与人口比例相当的席位。
改革完匈牙利体系之后,波西米亚和斯拉夫地区分别成立两个新的民族议会,建立波西米亚王国和斯拉夫王国。费迪南现在分别是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国王,波西米亚国王和斯拉夫国王。
奥匈帝国顺利从二元制帝国转变为奥匈波斯四元帝国,四大王国权力平等,且都完成了州联邦化,下辖各州都有议会统治。最高层则是帝国议会,虽然远比不上德国帝国议会那么有权力,却维持了平衡。
战前强大到不可一世的德意志帝国变成了共和国,步履蹒跚了半个世纪的奥匈帝国却依然是一个帝国。这神奇的一幕只是因为这一地区需要这么一个帝国,德国只要不倒下,就不会允许南欧地区陷入混乱,所以一定会大力支持奥匈帝国维持稳定。
德奥用了一年多时间,才逐渐恢复稳定。此时巴黎和会已经结束,大量来自大汉帝国的贷款进入两国,至于美国,他们国会否决了巴黎和会,自然就不会有钱进来了。
大汉皇帝大撒币,分别给与了英国50亿两、法国30亿两,德国40亿两,奥匈20亿两的紧急贷款。这140亿两,以大汉帝国担保,名为重建债券,利率5%,在上海发行融资,算是保住了上海世界第二金融市场的地位,嗯现在第一是纽约,伦敦沦落到第三了。
大量金融贷款让欧洲稳定住了金融秩序,除了英镑硬撑7.2克的含金量外,法德奥都向现实低头,货币贬值一半,让他们的工业品变得极具竞争力。工厂比还在调整的农业更快的恢复开工,从军用转产民用。
战争结束两年后,各国恢复稳定的社会秩序,战争才真正在这片土地上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