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387

"他们用百年戏台作中继站,"许昭贴着林晚耳畔低语,"《牡丹亭》的传唱史,就是盐帮罪恶的活化石。"而此刻,古戏台的梁柱在月光下摇摇欲坠,仿佛随时会带着横跨时空的秘密,永远沉入暗河深处。

林晚的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如潮水般涌来。刑侦支队的数据中心里,空调发出轻微的嗡鸣,混合着她急促的呼吸声。许昭站在她身后,目光紧锁着不断刷新的盐税数据库界面。

“找到了!”林晚突然按下回车键,屏幕上弹出一长串数据报表。她调出近五年的官盐入库记录,将每月的损耗率曲线用红色标注。那些原本平稳的折线,在特定月份突然陡升,像极了心电图上危险的异常波动。

许昭凑近细看,每个异常数据旁都标注着“自然损耗”的备注。“2022年7月,损耗率从0.3%飙升到15%;2023年11月,整整500吨官盐记为损耗……”他的声音逐渐发冷,“这些数字,和我们之前标注的走私据点活动时间完全吻合。”

林晚咬着下唇,继续深挖数据。当她调出每笔异常记录的签字人名单时,瞳孔骤然收缩。“张成、李卫国、王建军……”她将这些名字输入关联分析系统,“全是周世昌名下企业的高管,有的甚至是他的远房亲戚。”

屏幕上很快生成了一张复杂的关系网络图。周世昌的名字居于中央,辐射出的红线密密麻麻,连接着盐政部门、仓储公司、运输企业。而那些“损耗率异常”的数据节点,恰好处在这些利益链条的交汇处。

“他们用‘损耗’做幌子,”许昭一拳砸在桌面上,“私盐走私进来,就堂而皇之地记为官盐损耗。这样一来,市场上的私盐供应增加,官盐却凭空消失,账目还能做得滴水不漏。”

林晚突然想起在周世昌书房找到的加密账簿。那些用《牡丹亭》批注隐藏的数据,此刻在她脑海中与眼前的报表重叠。“等等,”她调出某个异常月份的详细记录,“这个月的损耗备注里,居然引用了《牡丹亭》的句子——‘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

许昭立刻反应过来:“这是暗号!他们用戏文对应不同的走私批次。‘花花草草’说不定指的是夹带改造剂的私盐。”他掏出手机,将这个发现同步给技术科。

就在这时,数据中心的灯光突然闪烁。林晚的电脑发出刺耳的警报声,屏幕上的数据库开始自动删除文件。“不好!有人在远程销毁数据!”她疯狂敲击键盘,试图阻止数据流失。许昭则迅速联系网安部门,追踪攻击源头。

千钧一发之际,林晚成功截取了部分关键数据。她瘫坐在椅子上,冷汗湿透后背:“还好备份系统还在运行,这些证据足够起诉他们了。”

许昭看着手中的平板电脑,上面是刚刚保存下来的异常数据截图。每张报表的签字栏里,周世昌亲信的名字如同一把把利刃,直指这个庞大的犯罪网络。“走,”他握紧拳头,“是时候让这些见不得光的数字,在法庭上开口说话了。”

两人冲出数据中心,夜色中,警车的灯光划破黑暗。而此时的周世昌府邸,某个监控屏幕上,显示着刑侦支队大楼的画面。戴着青铜面具的人冷笑一声,关掉屏幕:“不过是些数字游戏罢了。”他转身走向书房,那里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以及足以颠覆一切的后手。

第二章:银钱诡局

实验室的白炽灯管滋滋作响,林晚将最后一勺盐晶倒入精密天平。电子屏上的数字定格在508克——相较于标准的500克原盐,刚好增加了8%的重量。她抓起烧杯剧烈摇晃,混着细沙的盐粒在玻璃壁上碰撞出细碎声响,却依旧保持着完整的六边形结晶形态。

小主,

"许昭,你看!"她将显微镜下的图像投影到大屏幕,"掺沙比例精确到三成六分,不仅能增加重量,还能骗过肉眼验收。"画面中,每颗盐晶表面都包裹着纳米级的透明涂层,细沙被完美镶嵌其中,如同天然形成的杂质。

许昭盯着账簿复印件上"掺沙比例三成六分"的批注,钢笔字迹旁画着《牡丹亭》里杜丽娘手持团扇的简笔画。三天前他们在周世昌的保险柜里发现这本加密账簿时,还以为只是普通的戏曲批注本。直到林晚将盐税数据与《牡丹亭》曲牌名交叉比对,才揭开了这个持续十年的分赃密码。

"官三民七。"许昭用红笔圈出账簿里反复出现的四字短语,"官员拿三成,走私团伙拿七成。怪不得每次缉私行动前消息都会走漏——盐政系统从上到下,早被腐蚀成了筛子。"他调出扬州盐运使司的组织架构图,二十多个关键岗位的负责人名字旁,都标着与周世昌企业的关联线。

林晚突然想起在废弃盐仓找到的汞合金管道,那些管道内壁残留的黑色物质,经检测是某种工业胶水。"他们用管道运输掺沙盐,"她调出三维建模图,"这种胶水能在盐晶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止细沙脱落。而管道接头处的莲花纹卡扣..."她的声音戛然而止,将卡扣特写与周世昌的青铜印章对比,纹路分毫不差。

窗外暴雨倾盆,许昭的手机突然震动。技术科发来紧急消息:在扬州漕运码头的地基下,发现明代遗留的地下密道。卫星热成像显示,近期有大量热源在夜间移动,轨迹直指周世昌名下的"国昌戏服厂"。

"戏服厂?"许昭立刻翻查账簿,"难怪账本里总出现'戏班行头采买',原来这是走私运输费用的暗语!"他抓起地图,将走私据点、地下密道、驿站和戏服厂的位置一一标注。当这些点连成线时,众人倒抽一口冷气——整个运输网络竟与明代盐帮的漕运路线完全重合。

深夜的漕运码头,探照灯在雨幕中切割出惨白的光柱。许昭带领特警小队潜入地下密道,潮湿的石壁上还残留着新鲜的盐渍。密道尽头是个巨大的中转站,汞合金管道纵横交错,数十个工人正将盐袋搬上标着"官盐专用"的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