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玉门铁壁锁烽烟

第一折 朔风暗度玉门关

景元十九年深秋,玉门关的夯土城墙在暮色中泛着铁灰色。姜维抚摸着城砖上深浅不一的箭痕,指尖传来的粗糙触感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战火。自黑水河畔大胜后,三个月来西域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斥候每隔三日便传回急报,司马昭正往酒泉增调粮草,匈奴左贤王的骑兵频繁出没于敦煌边境。

“将军!”张虎顶着风沙疾步而来,军靴在城墙上踩出一串沙粒,“鄯善国使者求见,说有十万火急之事!”话音未落,一名头戴孔雀翎冠的胡商已掀开皮帘,腰间的金铃铛随着步伐叮当作响:“姜将军,楼兰商队在白龙堆遇袭!劫道者打着魏军旗号,却用匈奴的‘狼牙箭’!”他展开染血的丝绸,箭孔边缘凝结的黑血昭示着剧毒的存在。

姜维瞳孔骤缩。白龙堆是西域商道的咽喉,若此处被切断,不仅鄯善、于阗等国的朝贡断绝,汉军的粮草补给也将陷入绝境。他铺开羊皮地图,红绳在敦煌与楼兰之间的区域绷得笔直,突然指向地图上一处看似普通的绿洲:“这里——伊吾卢。当年班超曾在此屯垦,绿洲地下必有暗渠。”

当夜,玉门关的铁匠铺火星四溅。姜维亲自指导工匠将青铜箭头改为三棱破甲样式,熔炉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头。阿莱娜端来热羊奶,看着丈夫疲惫的面容:“木尔丹传来消息,鲜卑慕容部内乱,慕容涉带着残部逃往匈奴营地。”她顿了顿,“维兴在太学来信,说洛阳街头出现大量西域流民。”

姜维握着还未冷却的箭头,金属的温度灼得掌心生疼。流民往往是战争的前兆,司马昭此举怕是要借难民之名,将细作混入西域。他突然想起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警示,心中寒意更甚。

三日后,姜维率五千精锐骑兵出玉门关。队伍携带特制的“牛皮水囊”与改良后的“四轮运粮车”,车轮裹着厚实的生牛皮,既能减震又可防沙。行至白龙堆边缘,远处沙丘突然扬起异常烟尘——不是商队的驼队,而是骑兵疾驰带起的沙雾。

“结雁形阵!”姜维的令旗划破长空。汉军骑兵迅速列阵,连弩手隐藏在沙丘之后。当三百余名骑兵进入射程,姜维猛地挥旗:“放!”三棱箭破空而出,瞬间穿透匈奴皮甲。为首的骑士扯下蒙面黑巾,竟是消失许久的郭勋——那个曾在白龙堆劫掠商队的曹魏降将。

“姜维!今日便是你的死期!”郭勋挥舞着镶金弯刀,身后匈奴骑兵齐声呐喊。然而,汉军并未如往常般冲锋,而是推出四轮车围成圆阵。车上的帆布骤然展开,露出密密麻麻的连弩发射器。这是姜维改良的“移动箭楼”,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射击。

箭雨如蝗,匈奴骑兵纷纷坠马。郭勋见势不妙,拨转马头欲逃。姜维拍马冲出,亮银枪直取咽喉。千钧一发之际,一支毒箭从侧翼射来,姜维侧身躲过,却见身旁的张虎惨叫着捂住肩头——箭头已没入锁骨三寸。

“带张将军后撤!”姜维红了眼眶,枪尖突然转向,挑落郭勋手中的弯刀。郭勋跌下马,慌乱中掏出一枚青铜虎符:“司马昭命我……”话未说完,一支流箭穿透他的胸膛。姜维捡起虎符,上面“安西将军”的篆文清晰可见,这是钟会的调兵信物。

此时,斥候策马狂奔而来:“将军!酒泉方向出现魏军大纛,旗号上写着‘征西大都督’!”姜维心头一震,司马昭竟派钟会亲自挂帅西征。他望向血色残阳,握紧虎符:“回玉门关!今夜加固城墙,准备死守!”

第二折 孤城血铸铜墙阵

玉门关内,汉军连夜构筑防线。姜维将城墙分为九段,每段由一名校尉统领,又命人在城外三里处挖掘三重壕沟,沟底布满削尖的木桩。阿莱娜带着羌人妇女熬制“金疮药”,药香混着血腥味弥漫在空气中。

“将军,钟会的先锋军已到疏勒河!”霍弋的急报打破深夜的寂静。姜维登上城楼,远处火把如长蛇般蜿蜒,钟会治军之严可见一斑——火把间距丝毫不差,营帐排列方正如棋盘。他转头对霍弋:“去把鄯善王送来的‘响箭’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