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折 离间巧破联军计
钟会见围困无果,开始施展离间计。他派人将伪造的书信射入城中,信中称姜维拥兵自重,意图割据西域称王。同时,匈奴左贤王也放出风声,只要羌人倒戈,便将北山牧场赏赐给他们。
城中人心惶惶,部分羌人士兵开始躁动。姜维召集各族将领,在议事厅中央摆下火盆:“若有人信不过我,可将这封信投入火中。”木尔丹第一个站出来,将书信掷入火中:“我木尔丹这条命是将军救的,谁要背叛,先过我这关!”
然而,危机并未解除。深夜,几名羌人士兵企图打开城门,被巡逻的汉军发现。姜维并未严惩,而是亲自为受伤的羌人包扎伤口:“我知道你们担心族人安危,但钟会言而无信,当年他灭蜀后,纵容士兵劫掠成都,这样的人岂会善待你们?”
与此同时,姜维派人秘密联络鲜卑轲比能。轲比能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派慕容恪率五千骑兵南下,在魏军后方制造混乱。钟会不得不分兵应对,玉门关的压力骤减。
姜维抓住时机,再次施展奇袭。他挑选百名精锐,换上匈奴服饰,混入运粮队伍。当队伍行至魏军粮仓时,汉军突然发难,点燃粮草。大火冲天而起,照亮了钟会苍白的脸。“撤!”钟会无奈地下令,他知道,这场持久战,自己输了。
第五折 丝路丰碑耀千秋
景元二十年春,钟会退兵的消息传来,玉门关内外欢声雷动。姜维在废墟上重建关城,城墙加高两丈,城门改为双层铁皮包裹。他还在城楼上立下石碑,刻下“汉威万里”四个大字。
鄯善王亲自送来贺礼,车队中不仅有金银珠宝,还有百名工匠。“姜将军,这些人会建造‘坎儿井’,可引天山雪水灌溉农田。”鄯善王笑着说。姜维想起诸葛亮“务农殖谷,足食足兵”的教诲,立刻安排工匠教授汉军挖井技术。
阿莱娜带着维兴来到玉门关,少年的脸庞晒得黝黑,却透着坚毅。“父亲,我在太学学会了《九章算术》,可以帮您计算粮草分配!”维兴兴奋地说。姜维抱起儿子,望向远方的丝路,商队的驼铃声隐约传来,那是和平的乐章。
这一年,西域都护府颁布新令:凡在西域开垦荒地者,三年免税;鼓励各族通婚,子女可入太学读书。鲜卑、羌人、汉人共同修建的“惠民渠”蜿蜒百里,将祁连山的雪水引入绿洲。
深秋的夜晚,姜维与阿莱娜登上城楼。月光洒在城墙上,“汉威万里”的石碑泛着柔和的光。“你听,”阿莱娜轻声说,远处传来胡笳与羌笛的合奏,“这是各族百姓在庆祝丰收。”
姜维握紧妻子的手,想起诸葛亮的遗愿。三十年前,那个在天水城头望着蜀汉军旗的少年,终于明白了忠义的真谛——不是固执地守护某个国号,而是让百姓免于战火,让丝路永远畅通。
当第一缕晨光染红玉门关时,姜维再次踏上巡查之路。他的亮银枪上,新系的红绸带在风中飘扬,那是维兴亲手所系。在他身后,是修缮一新的关城,是辛勤劳作的百姓,是生生不息的西域大地。汉家的忠义精神,正如这巍峨的玉门关,历经战火而不倒,在岁月中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