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末班地铁

惊悚灵异 星辰晓雾 2505 字 19天前

陈远站在地铁控制中心的大屏幕前,眉头紧锁。屏幕上,1号线的实时监控画面不时闪烁,尤其是人民广场站到中山公园站这段隧道,最近频频出现信号故障。

“又是幽灵列车?”同事小李凑过来,半开玩笑地说。

陈远没有笑。作为地铁运营部的技术主管,他深知这些“小故障”背后可能隐藏的大问题。一周内三次信号异常,都是在深夜十一点后的低峰期,且集中在同一路段,这绝非巧合。

“今晚我亲自跟车检查。”陈远下定决心。

深夜十一点半,陈远登上了开往郊区方向的末班地铁。车厢里乘客稀疏,大多是加班晚归的上班族,个个面带倦容,低头看着手机。

列车驶离人民广场站,进入隧道。灯光忽明忽暗地闪烁了几下,陈远立刻警觉起来。他查看手持检测设备,信号强度在正常范围内。

“奇怪...”他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他注意到对面座位上的一位老太太。她穿着老式的深蓝色外套,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双手交叠放在膝上,闭目养神。这本没什么特别,但陈远记得很清楚——这节车厢在人民广场站只有他一个人上来。

老太太是什么时候上车的?

列车继续行驶,隧道内的灯光稳定下来。陈远假装查看设备,暗中观察老太太。她始终保持同一个姿势,一动不动,连呼吸的起伏都看不见。

当中山公园站即将到达时,老太太突然睁开眼睛,直视陈远:“年轻人,这车不到终点站吧?”

陈远一愣:“到的,这是末班车。”

老太太摇摇头,声音轻柔却坚定:“这车从来不到终点站。”

广播响起:“中山公园站到了,请乘客们从左侧车门下车...”

老太太站起身,向陈远微微点头,随后走向车门。陈远目送她下车,却看见站台上空无一人——老太太的身影在车门关闭的瞬间,如烟雾般消散了。

陈远背脊发凉,急忙调出手机里存储的老员工档案。翻阅许久,他终于在一张二十年前的集体照中找到了那个老太太——她是1号线首批站务员之一,名叫赵秀兰,五年前退休,去年因心脏病去世。

“幽灵乘客...”陈远喃喃道。他终于明白那些信号异常是什么了。

第二天,陈远调取了近一个月所有异常时段的监控录像。在仔细对比后,他发现了一个规律:每次信号故障发生时,监控画面都会出现同一批“乘客”——他们穿着不同年代的服装,上车下车悄无声息,且总是在中山公园站消失。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些“乘客”中,有一位穿着地铁早期制服的中年男性反复出现。陈远认出那是1号线首任司机张志强,十五年前因测试新车时遭遇事故,殉职在隧道中。

陈远决定深入调查。他拜访了已退休的老站长,得知了一个被刻意遗忘的故事:

1号线在修建过程中曾遇到一个棘手问题——隧道必须穿过一片老城区的地下,而那里曾经是民国时期的乱葬岗。为安抚民心,施工方请人做了法事,承诺通车后每晚留出一班“专列”,供那些无家可归的魂魄“乘坐”。

“这本来只是个传说,”老站长叹息道,“但开通后确实有夜班司机报告看见奇怪乘客,不过大家都以为是疲劳产生的幻觉。直到张师傅出事...”

“张志强师傅的事故,是不是发生在测试末班车的时候?”陈远问。

老站长沉重地点头:“那晚本该休息的他主动要求测试新车,说是想体验一下新车的性能。结果在中山公园站到江苏路站区间,列车突然失控,张师傅紧急制动无效,撞上了隧道尽头的防护墙。”

“事故原因查清了吗?”

“官方说法是信号系统故障。但有个细节没写进报告——”老站长压低声音,“救援人员赶到时,发现张师傅的遗体端坐在驾驶位上,双手紧握操纵杆,目视前方,仿佛还在开车。而列车的黑匣子记录显示,事故发生前,车上载客显示为87人。”

陈远倒吸一口冷气:“末班车怎么可能有87个乘客?”

“这就是问题所在。”老站长意味深长地说,“从那以后,这条线路的末班车就经常出现怪事。老员工们私下都说,张师傅的魂还留在隧道里,继续开着他的末班车,载着那些特殊的乘客。”

带着这个惊人的发现,陈远再次踏上末班地铁。这次他特意选择在中山公园站上车,坐在靠近驾驶室的车厢。

列车启动后,他假装闭目养神,实则密切关注周围的动静。隧道内的灯光再次闪烁,这次比之前更加剧烈。当灯光稳定下来时,陈远震惊地发现,车厢内座无虚席。

男女老少,穿着从民国长衫到现代西装的不同服饰,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没有人看手机,没有人交谈,所有人都目视前方,仿佛在参加一场庄严的仪式。

陈远的心脏狂跳,他强迫自己保持冷静,仔细观察这些“乘客”。他们中的大多数面容模糊,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唯有坐在他对面的一个小女孩清晰可见——她穿着红色的连衣裙,扎着两个羊角辫,正对陈远微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看得见我?”小女孩歪着头问。

陈远艰难地点头。

“真好。”小女孩开心地说,“好久没人跟我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