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人惊讶的是,书架旁还坐着其他几个模糊的身影,都在静静地阅读。他们穿着不同年代的服饰,有的像民国学生,有的像七八十年代的工人。
"你也能看见他们?"沈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陈默吓了一跳,转身看见沈老端着茶盘,面带微笑。
"他们...是..."陈默声音发颤。
"爱书人的灵魂,"沈老平静地说,"舍不得离开这些书,就留下来了。"
原来,墨香书屋不仅是旧书店,还是这些"书魂"的栖息地。他们大多是书店的老主顾或捐书人,死后因对书的执念而滞留在此。
"那位穿中山装的,是王教授,专研康德哲学,"沈老指着刚才那个身影,"去世十年了,每晚还来重读他的《纯粹理性批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叫小梅,文革时为保护一批禁书付出了生命。她现在守护着那批书,不让它们再受伤害。"
陈默震惊得说不出话。但奇怪的是,他并不感到害怕,反而有种莫名的感动。
那晚之后,陈默开始能看见更多的"书魂"。他们安静地徜徉在书架间,重读心爱的书籍,偶尔相遇时还会点头致意。
通过沈老的介绍,陈默认识了这些特殊的"读者":
总在古典文学区徘徊的老先生,生前是中学语文教师,能背诵全本《离骚》;
爱在儿童区给孩子讲故事的奶奶,是一辈子的幼儿园老师;
还有那个总是在寻找某本特定小说的年轻人,是在车祸中丧生的作家,死前正在创作自己的第一部长篇。
陈默渐渐习惯了他们的存在,甚至开始帮他们寻找想要的书籍。作为回报,"书魂"们也会在他整理图书时提供帮助——当他找不到某本书时,总会有个模糊的身影指出正确的位置。
一天,沈老突然病倒了。陈默将他送医后,暂时接管了书店。
"别担心他们,"病床上的沈老虚弱地说,"他们会帮你的。"
果然,当陈默第一次独自开店时,"书魂"们表现得格外合作。书籍整理得井井有条,账目清晰明了,甚至连最难找的绝版书都能迅速定位。
但陈默发现,"书魂"们开始变得焦虑。他们频繁出现在沈老常坐的茶室,望着空荡荡的椅子窃窃私语。
王教授的魂魄告诉陈默:"沈先生的时间不多了。我们感应得到。"
陈默心中沉重。他明白沈老对"书魂"们的重要性——不仅是书店的守护者,更是他们与这个世界的情感纽带。
沈老出院后,身体大不如前。医生说他需要静养,不能再劳累。但老人坚持每天来书店坐一会儿,说是放心不下他的"老朋友们"。
"我走后,这书店..."一次喝茶时,沈老欲言又止。
陈默明白他的担忧:"我会常来照看。"
沈老摇摇头:"不够。需要有人真正接手,理解他们的存在。"
他告诉陈默,"书魂"们之所以能留在这里,是因为书店保持着"书香不绝"的状态。一旦书店关闭,书籍流散,他们就会失去栖身之所,变成真正的孤魂野鬼。
"我一生未娶,书店就是我的孩子,他们就是我的家人。"沈老眼中含泪。
陈默思考良久,做了一个改变人生的决定——他辞去了工作,正式向沈老学习经营书店。
学习过程出乎意料的复杂。不仅要熟悉图书分类、采购渠道、修复技术,还要了解每个"书魂"的故事和喜好。
"小梅喜欢在雨天读李清照,记得那时给她备杯热茶。"
"王教授讨厌别人动他的康德着作,那排书让他自己整理。"
"儿童区的刘奶奶,每晚八点要给布娃娃讲故事,别打扰她。"
陈默认真记录着,渐渐理解了沈老与这些"书魂"之间深厚的情感。
然而,危机还是来临了。开发商看中了这条老街,计划改建成商业区。整条街的店铺都收到了搬迁通知,墨香书屋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