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沓中谷地战旗红

姜维望向雪山之巅,那里终年不化的积雪映着阳光,像极了诸葛亮的白发。他忽然想起在定军山看见的场景:廖化的“汉”字令旗插在魏旗上,旗角在风中舒展,仿佛老将的银须仍在飘扬。“传令下去,”他的声音坚定,“明日起,羌族勇士与蜀军混编,训练‘天汉新军’,弩箭所指,必是洛阳!”

第五折?天汉星火永不灭

三个月后的冬至,沓中谷地的积雪被鲜血染红。邓艾的大军再次压境,却见谷口立着新铸的“汉”字大旗,旗后是排列整齐的连弩阵,弩臂上的藤条在风中轻颤,像极了诸葛亮羽扇的流苏。

“邓将军,别来无恙?”姜维身着银甲,站在阵前,七星剑指着对方帅旗,“你以为拿下成都,就能让汉旗倒下?”他挥剑,身后的连弩齐发,弩箭在雪地上犁出“汉”字深沟,“看看这些弩箭,每一支都刻着丞相的字,每一支都带着羌族的怒火!”

邓艾的目光落在弩机上的红绳,忽然想起在定军山见过的场景:诸葛亮墓前的风铃,每片都刻着“汉”字。“姜维,你不过是困兽犹斗!”他的长矛劈来,却在触到弩箭时发出脆响——藤条扳机竟比青铜更坚韧,弩箭的倒刺勾住了他的铠甲。

就在此时,雪山深处传来鹰啸,阿莱娜带着羌族骑兵从侧后杀出,马背上的“汉”字军旗与雪山反光交相辉映。姜维趁机甩出诸葛亮的“地听阵”图,魏军马蹄下的积雪突然炸开,露出暗藏的硫磺坑,火焰腾空而起,将“魏”字帅旗烧成灰烬。

暮色中的沓中谷地,姜维望着满地的“汉”字弩箭,忽然听见远处传来驼铃——那是前往洛阳的密使回来了。密使呈上的绢帛上,用鲜血写着:“洛阳百姓私藏蜀锦,街头小儿皆能背《出师表》。”

他忽然轻笑,指尖抚过胸前的虎符,想起诸葛亮的密诏:“汉祚不在山河,在人心。”转身望向雪山深处,那里的篝火连成一片,像极了诸葛亮七星灯的光芒。“蒋斌,”他的声音混着风声,“把连弩图纸发给每个部落,让天下人知道,只要还有人会刻‘汉’字,我们的剑,就永远不会断。”

是夜,沓中谷地的星空格外明亮,天汉星闪耀如旧。姜维站在“汉羌同源”的石碑前,听着羌族少年们唱着改编的《出师表》,忽然明白:汉魂不是一面旗,而是千万人心中不熄的火。他握紧七星剑,剑鞘上的“汉”字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这把剑,曾跟着诸葛亮北伐,跟着他守阴平,如今跟着他退入雪山,却永远指向北方的洛阳。

雪又下了起来,却掩不住谷地里的“汉”字深沟。姜维知道,邓艾不会罢休,司马昭的屠刀还在挥舞,但只要羌族的鹰笛还在吹响,只要连弩的藤条还在颤动,只要“汉”字还刻在每个人的心里,蜀汉就永远不会灭亡。

这一晚,他梦见诸葛亮站在定军山巅,羽扇轻挥:“伯约,还记得祁山堡的夜吗?那时你说,要让汉旗插遍九州。”他猛然惊醒,望向窗外,雪山之巅的“汉”字军旗正在风雪中挺立,像极了丞相未竟的背影。

汉魂不灭,此身不息。姜维摸了摸袖口的羌族银饰,知道下一场硬仗就在眼前,但他不是一个人——有诸葛亮的遗计,有羌族的鹰眸,有天下无数心怀汉室的百姓。他的剑,将继续挥舞,直到“汉”字旗重新飘扬在洛阳城头,直到九州大地再无魏旗。